這是一個感人而真實的擁軍故事。在硝煙彌漫的解放戰爭時期,發生在射陽沿海東南部叫溜子(小孤莊),當地老百姓為了掩護一批被黃百韜國民黨部隊圍剿的華東野戰軍傷病員,不惜流血犧牲,不畏險阻艱難,奉獻無私大愛,使近百名華東野戰軍傷病員和醫護人員化險為夷,平安歸隊,譜寫了一曲軍愛民,民擁軍,軍民魚水情的紅色贊歌。
據當時被掩護的華東野戰軍11縱隊野戰醫院醫療隊某部教導員李福田之子李輝介紹,其父親曾獲得過三級解放勛章,1956年作為英模代表到北京參加國慶觀禮團,受到當時的毛澤東、朱德、劉少奇、周恩來、彭德懷等中央領導人的親切接見并合影留念。1966年轉業到南京工作。李福田老人雖然南征北戰離開了蘇北大地,但叫溜子一直是他魂牽夢縈的地方,他一直想念著為掩護他們傷病員一起出生入死的鄉親們,解放后曾三次專程到射陽尋找看望叫溜子鄉親們,但由于地貌變化太大,無法尋找,未能如愿。為完成父親的遺愿,李輝繼續踏上尋找叫溜子鄉親們的尋親之旅。日前,應李輝之托,我們在射陽黃沙港鎮的鹽馨花園,找到了曾經為華東野戰軍傷員熬過粥,送過水,把家里房子騰出來給傷員住,今年已經94歲高齡的陳文花老太太,講述了70多年前,在叫溜子掩護近百名華東野戰軍傷病員安全轉移的經過。
1948年5月份,由于黃百韜國民黨部隊的圍剿,華東野戰軍11縱隊主力部隊奉命南下轉移,可當時所屬野戰醫院已接納了大批傷員,不可能隨主力部隊南下,只能由幾支醫療隊帶著傷員分散轉移,其中一支醫療隊帶著幾百人的傷員連夜行動,撤到了如今的射陽鹽場境內。為了保存有生力量,醫療隊教導員李福田和隊長研究決定,分批突圍,能行走的傷員和醫療隊大部分醫護人員由隊長帶隊迅速突圍跳出敵人的包圍圈,行動困難的重傷員和小部分醫護人員由教導員李福田帶隊轉移到東海邊叫溜子隱蔽起來。由于情況突然,這支醫療隊后來被黃百韜國民黨部隊包圍在叫溜子東南方向十幾里的蘆葦蕩里,與上級部隊失去了聯系,既無糧草后勤供應,又無槍支彈藥,后面有敵人圍追,前面有敵人堵截,加之,在前期參加突圍的人員中,有極個別意志薄弱的看到沒有生存希望,對革命前途失去信心,就叛逃告密,國民黨黃百韜部隊得知沿海一帶有華野部隊傷病員,更加緊對這一地區展開了篦子般的掃蕩。為了與敵人周旋,曾在地方鄉區擔任過領導,有著豐富對敵斗爭經驗的教導員李福田,白天為傷病員站崗放哨,夜里做傷病員思想工作,鼓勵大家堅持斗爭信念,并表示不管遇到什么情況,不管遇到多大困難,堅決不當逃兵,立誓與傷病員一起戰斗,直至找到大部隊。
據陳老太太回憶,當時居住在叫溜子這個地方的老百姓共有17戶人家,7個姓氏,姓劉的戶數最多。當時掩護華東野戰軍傷病員最積極,同傷病員打交道最多,到各家各戶籌集糧食、柴草送給傷病員的叫劉正橋,是陳老太太的叔公,他在叫溜子德高望重,既沒有家屬,又沒有子女牽掛,李福田教導員有事都找他商量。陳老太說,當時她只有20歲,正在家中做月子,生下現在已經74歲的劉如榮。為了讓傷病員能夠住下來,她們把家里三小間頂頭屋全部騰出來讓傷病員住,有10幾個傷病員住在她的家里。為了把麥子、玉米省下來給傷病員吃,陳老太太支撐著做月子瘦弱的身體,找一些野菜填肚子。特別是當醫療隊得知第二天有敵人到叫溜子掃蕩的情報時,教導員李福田連夜發動鄉親們與醫療隊人員一起到離叫溜子十幾里的東南海灘上挖地窖,那里蘆葦多,隱蔽性強,把所有傷病員轉移到地窖藏起來,醫護人員在周圍蘆葦叢中警戒,晚上醫護人員又到地窖里面幫助傷員換藥治療。有一次,敵人到叫溜子掃蕩,鄉親們面對敵人錚亮的刺刀和百般恐嚇,鐵骨錚錚,嚴守秘密,沒有一個出賣傷病員隱蔽在海灘的消息。每到晚上鄉親們燒飯熬粥,夜深時都由劉正橋和教導員一起一個地窖一個地窖送飯送水。17戶人家用盡自己家中儲藏的糧食,為華東野戰軍傷病員解決了吃的困難。就這樣傷病員在叫溜子隱蔽到6月中旬,黃百韜部隊被調到豫東戰場,這場生死危機才得以解除。因鄉親們掩護和糧草上的接濟,結下了軍民魚水深情,這一批重傷員沒有一個犧牲和掉隊,全部隨軍南下,參加了解放戰爭。
解放后,叫溜子群眾沒有因掩護過華東野戰軍傷病員,曾經為擁軍工作出過糧食,流過汗水而居功自傲,向政府要榮譽、要補助,這段故事被塵封了70多年,這種無私奉獻的精神,為我們今天開展黨史學習教育提供了生動的范例和教材,值得我們永遠銘記和點贊。
請輸入驗證碼